一、兰科基本知识
兰科植物种类繁多,极具多样性。 约有900属28000多种。占世界被子植物总数的10%。是进化程度最高的家族之一。主要形态是花被片两轮,其中一片花瓣特化成唇瓣。 种子体积最小:直径0.05-6毫米;种子结构最简单:只包括种皮和胚,无胚乳;种子数量最多:单个果实一般都有几万粒,多的高达4百万粒。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 二、黄龙兰科植物概况 兰花或兰科植物在东西方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兰花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开始种植兰花。在科学领域,兰科植物是重要的研究对象。现在兰科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研究最多的类群,全世界许多研究小组都在分析兰科植物的基因以便了解兰科植物的进化历史和谱系关系。兰科植物之所以会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是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兰科植物是一个处于进化活跃期的类群。与其他植物相比,兰科植物能够以十分复杂巧妙的手段利用传粉者为自己传粉,且其传粉效率往往也高于其它植物。兰科植物的形态多变,可以适应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生长。此外,它们还广泛利用真菌为后代提供营养物质,有时甚至为成年植株提供营养。 一般来说,只有在其他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地区兰科植物种类才会丰富,因此兰科植物可以作为各种自然环境的指示植物。正因为如此,兰科植物在环境保护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对一般公众来说兰花是高贵的植物,而对科学家来说兰花则是一类聪明的植物,所有这一切使兰科植物成为保护项目中理想的旗舰类群。 位于四川北部的黄龙保护区,不仅有超凡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无数动植物的天堂。在黄龙的生物遗产和财富中,兰花是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 某一个特定地区的所有动植物种类构成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如果丰富则常常被称魏生物多样性很高。如果许多物种仅仅生长在一个地区,在生物学上就称之为特有现象,而这个地区也就成为所谓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全球范围内目前有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横断山区就是其中的一个。横断山区又被称为中国西南山地。该地区覆盖面积达260000平方公里,西接西藏高原,东邻贵州高地,南与云南高地接壤,北靠甘肃南部的洮河。横断山区分布的植物种类有12,000种之多,占中国植物种类的近40%,其中3,500种是该地区特有的植物。1990年我国兰科植物分类学家郎楷永教授报道横断山区有兰科植物363种,隶属于91个属。黄龙是横断山区的一部分,截至目前,我们在黄龙保护区中发现的兰科植物有31个属80个种,黄龙沟是黄龙保护区里兰科植物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大约1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就生长着34种地生兰科植物。 黄龙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丰富的兰花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兰花以其独特的姿色和香韵,被人们誉为“花中君子”,持有“王者之香”,备受古今中外各阶层人士的钟爱和赞赏。1975年,兰科植物全部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 从2003年起,黄龙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对黄龙的野生兰花资源的种类、生境及开花物候等进行综合调查。黄龙保护区目前记录兰科植物80种,在长仅3.5km的黄龙沟内就有兰花30多种,而且很多是著名的观赏物种,如黄花杓兰、西藏杓兰、无苞杓兰、二叶红门兰及少花虾脊兰等,并拥有数量庞大的居群,使得黄龙沟成为名副其实的兰花天堂。 黄龙沟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常年积雪的雪宝顶是黄龙沟头上的一颗明珠。雪宝顶是岷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高达5588米,它周围的山谷和峡谷沉降多达1000多米。被雪水溶解的地下碳酸钙从山谷上方潺潺流出地表,经过长期沉积形成钙华河床,清冽的雪水流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彩池,注入涪江源头。在这些迷人的钙华景观中,有着极其多样的小生境。它们有些适合喜钙植物的生长,有些则为不喜钙的植物提供合适的小生境。黄龙绝不会让植物爱好者感到失望,因为这里有近2000种维管植物,理论上包括有近100种甚至更多种类的兰花。可以说黄龙是温带兰花的一个“热点”地区。 模式标本产自黄龙的十种兰科植物:1.杓兰2.二叶葡茎兰3.川滇斑叶兰4.二花对叶兰5.小叶对叶兰6.尖唇鸟巢兰7.硬叶山兰8.少花山兰9.小花舌唇兰10.筒距兰。 三、黄龙几种兰花介绍 杓兰,又称拖鞋兰、兜兰,因其唇瓣特化为拖鞋状,极似布兜,故有此名。 在黄龙,目前记录了杓兰属兰科植物12种:杓兰、西藏杓兰、黄花杓兰、四川杓兰、小花杓兰、无苞杓兰、巴郎山杓兰、离萼杓兰、绿花杓兰、紫点杓兰、山西杓兰、大叶杓兰。 (一)黄花杓兰